【光明日报】面对灾害风险,我们该如何更好应对

今年10月,四川大学全国青少年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基地开展早期火灾处置课程。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  

编者按 10月13日是第31个国际减灾日,主题为“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今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是1998年以来汛情最为严重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夺取了防汛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结合“十四五”规划,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的重大项目。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如何继续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推动灾害风险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光明智库邀请一线工作者讲述防灾减灾救灾故事,并请专家建言。

教育一个人、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讲述人: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陈勇

201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际,四川大学获准建立了全国首个以开展青少年灾害防御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基地——全国青少年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基地。

基地成立以来,依托四川大学多学科优势以及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平台优势,开发了涵盖大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教育课程体系,着力补齐青少年防灾减灾教育中存在的短板。

今年7月4日,我校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姚同学,在搭乘地铁回家时,应用基地“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课程所学知识和技能,冷静应对突发事件,成功救助一名遇困乘客。事后,姚同学回忆:“这次应对有序,多亏了去年担任课程助教的经历。”

我们还积极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基地建设经验,为国际减灾防灾合作注入力量。2018年5月12日,在基地成立的学术论坛上,尼泊尔前教育部长甘加·拉尔·图拉达尔受邀与会,分享了尼泊尔防灾减灾救灾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在这之前,我校教师田兵伟每年赴尼泊尔参加防灾减灾教育活动,积极传播防灾减灾知识和中国灾后重建经验。即使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种交流也未曾中断。2017年他还获得了时任尼泊尔驻华大使利拉·马尼·鲍德尔亲自颁发的“地震灾后重建促进中尼友好奖”。

目前,基地正在筹建网站系统,打造全国防灾减灾教育的展示、教学互动与资源共享平台。我们期待,教育更多青年、带动更多家庭,让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灾难危机的能力被更多人掌握,让广大青年承担起应对人类重大灾难危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