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灾后管理学院担防灾减灾使命 积极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传播

编者按: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持续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培育和评选活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搭建了大学文化建设凝练培育及经验成果交流平台,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校园文化精品项目评选表彰活动,集中展示各部门、各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充分发挥精品项目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孵化作用、文化校园建设的示范作用和学校改革发展的助推作用。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育新人、兴文化,学校新闻中心选择部分评选出的第七届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进行展示,以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推广价值。希望校内各单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拓展与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新方式、新路径,进一步加强校园精品文化凝练培育,巩固我校“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成果,不断提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成效。

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安全发展理念,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依托学院建设的四川大学安全与应急技能综合训练中心、全国青少年防灾减灾教育基地等培育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传播项目。项目不断丰富防灾减灾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结合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等时间点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在实践中丰富校园安全文化,牢固树立全校师生综合减灾意识,提升防灾减灾技能。截至目前,项目共开展防灾减灾志愿与教育服务活动26次,服务惠及对象约9000人,将防灾减灾知识与技能,传递给更多的人,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各项活动得到了服务对象的热烈响应和一致好评。

工作目标: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地球人都要有灾害的意识,地球人都要有灾害的教育。”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在建院之初,就肩负起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服务的使命。校园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历经多年的积累,学院培植出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传播项目,以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传播活动。项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通过不断丰富防灾减灾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在国家防灾减灾日暨防灾减灾宣传周、国际减灾日以及安全生产月等与灾害、安全相关的时间点,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在实践中丰富校园安全文化,牢固树立全校师生综合减灾意识,提升师生防灾减灾技能。

先利其器:建一流志愿服务队 用行动护校园平安

为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项目成立了防灾减灾教育与科普志愿服务队,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和彰显学院特色的重要着力点。通过持续性的培训、考核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过硬、能进能出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为充分发挥学院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功能提供了保障。

知行合一:构建常态化实施机制 定制安全教育响亮名片

(一)依托学院优势,整合平台资源

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项目依托学院建设的四川大学安全与应急技能综合训练中心、全国青少年防灾减灾教育基地、四川大学防灾减灾教育科普基地等开展具体活动。如依托学院与四川大学安全应急技能训练中心开设的《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应急技能与救灾》《减灾服务学习》等课程,剥离出应急准备、初期火灾处置、医学急救等技能训练项目,在保障宣传内容准确性的同时,让知识更具掌握性。同时,学院抓住防灾减灾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契机,将“为民办实事——增加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这一重点项目深化、落实,不断提升群众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参与感、获得感。

(二)开展志愿宣传活动,织密安全防范网络

项目的开展较好地融合了学院落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相关要求,截至目前,项目共开展防灾减灾志愿与教育服务活动26次,服务惠及对象约9000人,有效提升了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各类防灾减灾活动

2019年5月,项目在科技活动周主会场举办“初期火灾处置体验”活动,组织活动的25名成员就最经常、最普遍威胁公众安全的火灾问题,向青少年学生和广大市民进行科普服务。活动向青少年科普了119报警电话的拨打方式、5kg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等,服务了约1800人次,切实丰富了参与者的防灾减灾知识。

项目组成员为小朋友展示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2019年11月,以党建为引领,项目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防灾减灾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在学校望江、江安、华西三大校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防灾减灾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老师和同学讲解防灾减灾小知识,发放1000余份“逃生与自救”安全手册,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志愿者讲解防灾减灾知识

2021年5月12日,项目组织开展“常见自然灾害发生机理与应对”宣传展,该展以“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为主题,吸引了1800余名师生参加。

(三)创新活动组织形式,切实提高活动质量

为丰富校园安全传播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项目结合每年国家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的主题,因时制宜开展不同活动,增强受众的参与性。通过VR体验、海报设计大赛、知识竞答、科普讲解大赛、宣传展、移动安全营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参与人员积极性。

2021年,项目于国际减灾日举行了防灾减灾海报设计比赛,充分发挥了参赛人员的专业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一批知识与趣味相得益彰、极具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021年防灾减灾海报设计大赛部分优秀作品

2021、2022年国际减灾日,项目在江安校区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竞答活动,设计了一系列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问答,吸引了约200余名同学参与,增长了同学们的安全知识,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掀起学校师生积极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的热潮。

同学们在答题中学习逃生自救知识

在疫情严峻期间,项目积极调整宣传方式,通过线上直播、云体验等方式,多角度、多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2020年5月开展的灾害事故预警信号知识云科普活动,2020年6月开展的安全技能训练云体验、风险排查云教育,2020年10月开展的过滤式自助呼吸器使用方法云科普,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学院积极开展线上科普

同时,项目积极探索宣传工作新路子,让参与者从安全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安全文化的传播者。举办防灾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吸引全校多名学生参加,为热心参与防灾减灾事业的学生提供平台。2021年,华西药学院的杨秋玲同学在项目组的指导与支持下,以《“地震预警”不等于“地震预报”》为题目参加成都市科普讲解大赛,并获得(成人组)优秀奖。

选手踊跃参加科普讲解大赛

与众同行:延伸教育宣传触角,推动安全教育进校进区进村

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中,才能更好地实现安全教育“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因此,项目在夯实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不断积极拓宽安全教育传播覆盖面,将目光放在成都市各中小学、社区、村落上,为构建更丰富的校园防灾减灾文化凝心聚力。

项目在中小学、高校,举办“科普进学校”系列活动。2019年,项目结合全国科普日主题,推出“灾害防范与垃圾我分类”科普活动。活动成功入选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科学技术服务中心、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举办的2019年“科学第一课——走进校园”活动。项目组织成员赴成都市鼓楼小学、成都市双语实验学校等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增强了小学生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项目联合成都市各社区开展防灾减灾科普进社区活动。2019年联合永兴社区开展“创新蓉城科普社区行--防灾减灾科普进社区活动”,助力“活力永兴”安全营工作开展;联合与国槐路社区合作开展“平安社区新模式,百日攻坚放大招”移动安全营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项目通过送专业实训到社区,提升了社区的应急响应能力。这些活动有效加强了社区的安全能力建设,提升了社区组织能力、居民应急能力,为校社联动找到了更精准的切入点,为探索基于校社协同服务学习和资源共享的、亲民长效的社区建设新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社区居民参加教育科普活动

2021年,项目组约20名党员赴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开展走进乡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服务活动,以最直观的“视觉语言”向群众介绍地震、洪水、泥石流等常见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应对方法。在VR模拟逃生体验中,参与者通过VR设备模拟实践防震演练和应急避险,合理配置应急物品,制定逃生路线等一系列灾害应急活动。此外,项目还通过“减灾文创博物馆”等的形式,向群众展示更多有关灾害应对的知识技能,激发了人们对各类灾害的关注,使村民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和灾害应急对策。2021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以《高科技助力 防灾减灾教育进乡村》为题报道了这一活动,彰显了我院师生助力防灾减灾教育宣传事业的使命担当和青春风采。

志愿者指导村民通过VR设备模拟防震演练和应急避险

增强防范意识,筑牢安全防线。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以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传播项目为依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安全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学院将继续推进防灾减灾教育建设,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为精魂,切实开展好校园安全防灾减灾教育工作,将安全之声传播到更广大的人群中,助力国家安全发展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