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学院处置队已到达救灾现场,请指示
  为了及时应对实验室的突发状况,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实验室都设置有“处置队”,我们大川当然也不例外。那么处置队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呢?简单来理解,高校处置队是指在遇到实验室突发状况时,由实验室内既有人员,其中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组成的一支处置(救援)队伍。为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以提高各学院实验室的应急能力,四川大学安全应急技能训练中心的相关培训工作有序展开。一起来看看完成第二阶段培训的高分子学院处置队吧!


(理论课培训/许春红摄)


  第二阶段的培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展开:理论部分的核心围绕灾情判断与分析展开,实践部分则通过情境扮演与模拟进行。有效分析灾情是合理开展救援的前提,培训老师通过抛出具体的灾情案例,并以组为单位,让培训成员在主动思考与讨论中学习救灾知识。假如四川大学某化学实验室着火,该如何分析灾情,如何分配人员,如何制定救援路线等,每个组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讲解救援方案/姚慧摄)


  在理论推演的过程中,每组都说地有理有据,那在实际训练中,高分子处置队是不是会继续保持优秀呢?


  在实践中,培训成员被分为两支队伍,交替扮演救援与被救的角色,一轮结束以后被救角色可以吐槽救援队伍在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然后交换角色。救援队由队长、副队长、通讯员和队员组成。


(正在商量的救援队/姚慧摄)


  被救援队的角色就更加丰富了,有各种状况的伤员、有救灾现场急着采访的记者,更是有着满腔救灾热情却缺乏救灾知识的志愿者,不得不说对于培训成员的演技也是一大挑战!

(废墟中的昏迷者/姚慧摄)


(触电的昏迷者/姚慧摄)


  灾情模拟情境也十分丰富,从倒坍的建筑到室内着火,这给灾情训练与救助了很大的训练空间。


(火情救灾现场/姚慧摄)


(搜寻现场/姚慧摄)



(担架抬伤员现场/姚慧摄)

  培训成员通过实际的演练对于救灾有了更切身的体会,而救灾更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细节活,如何在合理的时间内,开展有效救援,提高应急能力,是此次培训开展的初心。最后一起看看学员怎么说:


  材料学硕士张同学:“实训时候因为知道是演练 所以自己紧张感和临场感还是比较缺乏,而且我们一开始任务没分配好 就还比较混乱。但是在过程中还是学到了不少有用知识的,像急救、搜寻优先顺序等,另外也体会到了任务的分配、临场指挥和稳定秩序。”


  材料学博士张同学:“虽然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东西,演练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状况,操作上也不太熟练,但通过这两天的培训,对灾后应急处置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与之前相比,如果再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我们应该更能沉得住气,在保障自己安全的同时给其他人提供帮助。希望以后还能有一些练习的机会,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